发表时间:2025-02-28 05:00:58 │ 点击数:
“过年吃大糕,日子甜蜜年年高。”被称为“步步高”的八百大糕,是六合区十里八乡过春节不可或缺的年货。春节前后正是销售旺季,由集体经济出资经营的南京八百大糕有限公司坚守岗位,赶订单、忙生产,引来了一波销售高潮,蛇年正月实现销售额近80万元。
走进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八百桥社区,翻新后的八百大糕厂焕然一新。红底金字的门头庄重醒目,整齐排列的厂房彰显着蓬勃的生机,机械化生产线有序运转,散发着传统美食与现代工艺交融的独特魅力。咬一口八百大糕,味道清甜可口,细细品嚼,舌齿间萦绕的糕香令人回味无穷。相比市面普通糕点容易发干发硬,八百大糕始终保持着“隔夜回潮更软糯”的绝妙口感。在这里,能真切感受八百桥社区紧紧围绕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”攻坚破题,在金牛湖街道的支持下,实行三村社抱团发展,以“糕”为媒,充分发挥“头雁”引领致富示范作用,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,走出一条独具八百特色的富民增收之路。
八百大糕历史悠久,相传已有1000多年历史,承载着六合地区丰富的文化寓意与传统习俗。家中有新房上梁、结婚、老人过寿、小孩升学等喜事,都会用大糕增添喜庆氛围;春节拜年时,主人会泡上糖茶,撕几片糕给客人,祝愿其生活甜甜蜜蜜、如意美满。
早在20世纪80年代,作为集体领办的企业,八百大糕厂在政府推动下成立,研制、开发一批系列大糕产品。1984年“八百大糕”获江苏省颁发的荣誉证书,1988年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铜奖,成为地方知名品牌。
然而,90年代的企业改制浪潮下,八百大糕厂由集体转为私有。随着市场环境变化,加上经营者年纪渐长,无力投入技改与新品开发,厂区软硬件跟不上,大糕厂逐渐走向落寞。
八百大糕生产线年,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,推动标准化生产、产业化经营、品牌化营销,让“八百大糕”这一传统著名糕点重现辉煌,由八百桥社区牵头,与金山村、和仁村联动,共同注资155万元,通过出资买断股权、整合资源的方式获得生产经营权,成立南京八百大糕有限公司,不仅推动了低效用地和闲置资源盘活,也拓宽了集体增收新路径。
对于原八百大糕厂老旧厂房及临街门面房的翻新改造,在拆除重建原有厂和重新规划水电、装潢之外,还引入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,开发了小包装产品线。建成后由村集体运行生产,不仅短期内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,长期来看,随着品牌影响力提升和市场拓展,收益将持续增长。
2024年12月21日,竣工后的八百大糕厂经过试生产后开始正式生产经营。“这次八百大糕厂提档升级以后,不仅确保每一块大糕都能达到最佳口感和品质,经济效益也有了显著提升。翻新的工厂开工不到一个月,销售额就突破近80万元。”八百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本金兴奋地介绍。
是不是“金疙瘩”,村民们最有发言权。发展八百大糕产业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诸多就业机会,累计带动周边8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就业,另有15人因糕厂生产销售实现就业。社区还组织技能培训,帮助居民适应产业发展需求。除提供就业岗位,社区通过拓展产业链,拉动包装盒等相关产业约十几万的业务量,让村民参与到更多环节获得收入。
不仅村民“腰包”鼓起来,村集体经济家底也厚了起来。在利用八百大糕发展集体经济的征程中,金牛湖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“头雁”引领作用。这一举措成效显著,今年八百大糕成功入驻南京重点商圈新百,进驻地方好又多超市,远销上海、深圳等大城市,为三村社集体每年增收近30万元。
好水出好米,好米出好糕。这种“薄而不碎、甜而不齁”的绝活,源自熟制糯米粉、糖浆和猪油按黄金比例调配的独门秘方。“在定价策略上,八百大糕定位中高端,旨在保证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,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大糕的需求。”陈本金表示,为突破传统食品的固有印象,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相结合,八百大糕在产品创新上积极探索,减少产品单一性,开发便携式小包装云片糕。相较于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糕点,八百大糕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研发精神,除了传统的麻油、芝麻、松子、核桃口味,还开发出香橙、草莓和茉莉花等迎合年轻人的新派口味。
未来,八百大糕将紧跟市场需求,继续开发脆糕、八百烤饼及伴手礼品盒,延伸产业链,积极与江苏邮政、金牛湖景区、微笑兴农汇联合开展诸如“游当地景点特色,品传统经典美食”等线上线下活动,把美食与历史、美食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,不断提升“八百大糕”老字号品牌影响力,带动周边群众就业,助力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壮大。
近年来,南京市相继出台《关于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“一增一减双提升”行动方案》等政策文件,八百桥社区在党建引领下,以“糕”为媒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,以集体增收、农民共富为目标,深入实施“富民强村”行动,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新空间,增强集体发展内生动力,让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越走越宽、乡村振兴发展路子越走越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