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03-31 10:33:32 │ 点击数:
“咔嗒、咔嗒”全自动生产线规律运转的声音,在恩施市产业转移园2800平方米的洁净车间内回荡。3月20日,站在真空采血管生产车间的观察窗前,谭黎敏的目光随着传送带移动,嘴角上扬:“这两条生产线调试完毕,年产能可达到1.2亿只。”
今年44岁的谭黎敏是湖北欧士德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。她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,凑近一看有一半是白发,说起线年间,她与丈夫丁健康一起,完成了从户外服装到医疗耗材的跨界转型。
2015年,当国内户外运动尚未兴起时,酷爱徒步、马拉松的谭黎敏就敏锐地锁定了功能性服装赛道。
“当时就想做技术要求高、不易被替代的产品。”在巴东县的厂房里,夫妻俩带着3名员工开始了创业之路。
2019年,看中恩施市产业转移园优越的地理位置,谭黎敏将厂房搬进园区,当时公司年产值已达2500万元。
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,谭黎敏目睹家乡医疗物资紧缺,果断改造服装生产线,利用专业压胶技术,转产医用防护服。
2021年,她做出更大胆的决定:拓展手术室和检验科医用耗材业务,将公司业务一分为二,一面专注服装生产,一面专注无纺布系列、真空采血管、医用低值耗材等产品的生产。
“当时99%的人都反对。”回忆转型医疗耗材的决定,她依然记得那些劝阻的声音:“重资产投入、回报周期长,失败就是灭顶之灾。”
“无纺布从仙桃来,塑料件跑遍湖南、广东、江苏”2022年3月初,谭黎敏开始全国奔波,寻找合作伙伴,搭建供应链。
“最难的还是资金。”谭黎敏说,3000万元的设备硬投入,人员工资、日常消耗,资金只出不进。关键时刻,州、市两级政府精准施策,通过专项“政银企对接会”为谭黎敏搭建了融资桥梁。政府部门还主动协调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,不仅免除3年租金,还配套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。
注册证件、申报新项目、研发新产品谭黎敏和10多人的团队用了3年的时间沉淀和准备。
今年3月,两条全自动真空采血管生产线调试成功,谭黎敏眼眶泛红:“为了适应恩施地区海拔,我们调整了37次抗凝试剂配比,终于让血液样本的稳定性达到了平原地区的标准。”
这个细节,正是谭黎敏团队攻克的技术难关之一。在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下,常规采血管的气压适应性、抗震荡性能都需要重新研发。她的研发团队历时8个月,进行了上百次对比实验,才找到最适合当地海拔的添加剂配比方案。
“我们专门增加了气压补偿系统,确保在任何海拔地区都能精准采血。”谭黎敏指着生产线上的真空调节装置说。
当下,新厂房里,口罩、棉签、手术衣等医疗生产线都已准备就绪。“目前正在做外包装设计。”谭黎敏说,计划5月举办产品发布会,让“恩施智造”走进手术室,填补州内空白。
“户外服装是我们的根。”谭黎敏保持着每年研发新品的节奏,同时为10余个品牌代加工。2024年,在有关部门支持下,公司搬进2000平方米的新服装车间,并通过技改项目提升了生产能力。
走进生产车间,100多名员工分工有序,设计、打板、生产、包装厂区内活力涌流。恩施城区的8个服装加工车间也在高效运转,160名工人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全力赶制订单。
“今年一季度订单突破1800万元,年产值有望冲刺3000万元。”谭黎敏说,如今,他们的户外服装远销欧洲、日本等地区和国家,年外贸额达1.3亿元。2024年,公司被认定为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。
除了企业家身份,谭黎敏还是金子坝商会党支部书记。2023年5月,恩施市金子坝街道办事处商会成立;2024年12月,商会党支部成立。这个服务3万家市场主体的组织,成为她回馈家乡的平台。她在当选党支部书记时承诺:“将发挥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,凝聚各方力量,精准服务会员企业。”
站在崭新的厂房里,谭黎敏翻开一本企业管理书籍,目光坚定而从容。从户外服装到医疗耗材,从5人小厂到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10年的创业路,她以敏锐的眼光和果敢的魄力,一次次突破边界。如今,一边生产线轰鸣不息,订单跨越山海;一边多条供应链向恩施汇聚,蓄力打造本土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