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07-17 14:12:23 │ 点击数:
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。
如今,在临猗县东张镇积善村,延安精神正以一种鲜活而具体的方式落地生根,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。
走进积善村面粉加工厂,首先看到的是面粉自动包装设备,自动包装、自动缝合……让人感受到工业经济已经在农村蓬勃兴起。而在两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废旧的果窖。
20世纪80年代,积善村积极响应临猗县委、县政府的号召,凭借紧靠黄河、水利资源便利的优势,大力推广果树种植。
到1985年,积善村苹果种植面积占到村里耕地面积的80%至90%。随着苹果产业在当地以燎原之势发展,市场供过于求,农户的收益不及预期。
面对这一困境,积善村的干部群众不等不靠,秉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创业理念,自筹资金、在村里一处低洼地带陆续建起13口果窖并投入使用。
传统的果窖大多是半地下室结构,墙壁厚实,能够有效地隔绝外界的温度和湿度变化,苹果在里面可以储存四五个月。
“在春节市场出售,一斤苹果能多卖2毛钱,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,也让村子里的果树产业逐渐稳定发展起来。”积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雁清回忆道。
这看似不起眼的2毛钱差价,实则是延安精神在积善村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的生动见证。
然而,随着全国果树种植面积增大,苹果价格下滑,果农种植苹果的效益下滑,有的果农甚至出现了亏损,果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。再加上现代化冷库的出现,传统果窖完成了其历史使命,陆续被闲置。
2023年,临猗县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,积善村围绕废旧果窖改造展开讨论。由于村民对这些承载着记忆的果窖情感深厚,不舍得拆除,于是提出了建民宿等一系列方案,无奈果窖年久失修,改造难度很大。
村“两委”坚持实事求是,提出收回废旧果窖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用地,得到村民们的支持。
一个月后,13口4米多深的废旧果窖回填工作全部完成,整理出15亩空地,其中7亩建设了德善文化广场并配备相关设施,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。
“广场在农忙的时候,还能作为农户晾晒小麦、玉米的场地。县领导来我们村调研时建议,剩余空地可用来兴办加工厂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。这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。”张雁清说。
积善村发展集体经济具备诸多优势:一是近年农户调产转型,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达总耕地面积的40%—50%,农户有磨面的实际需求;二是黄河滩地小麦品质好,市场竞争力强;三是馒头刚需大,且村里有不少蒸馒头的师傅。
村“两委”结合村情实际,顺应市场要求,作出办面粉加工厂的决定。这一过程,再次生动体现了延安精神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精髓。
2024年,加工厂厂房建设完工,设备全部到位。2025年春节前,设备调试完成,开始试生产。
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,积善村成功推动废旧果窖“华丽转身”,面粉加工厂的建成,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全新活力。
积善村面粉加工厂采用集体经营模式,引进智能自动化设备,践行延安精神勇于创新、与时俱进的理念,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,还提高了工作效率,为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。
“馒头制作也实现了全自动化,连拿取馒头都不用人工操作。有一天,我和另外一个师傅一共蒸了8锅馒头,用了1200斤面粉。如果用传统设备,需要4个人才能完成。”有30多年的蒸馒头经验的张建选师傅说。
张师傅早年进城当了保安,这次应村委会邀请,回村投身集体经济建设,彰显了延安精神里的无私奉献。
面粉加工厂严格按照村“两委”提出的无添加理念生产馒头,采用传统老面引子发面工艺,还原质朴麦香,所以产品一进入市场,便赢得消费者的喜爱。
“目前,面粉加工和馒头制作项目已为村民提供7个就业岗位。下一步,我们计划收回托管中的农场自主经营,打造‘种植—面粉加工—馒头制作’全产业链条,实现产供销一体化,预计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8万元。”张雁清说,“在面粉加工上,我们打算推出特色面粉和小包装面粉,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,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。”
运城日报、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“运城新闻网-运城日报 ”。
凡本网未注明“发布者:运城新闻网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