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09-29 20:23:34 │ 点击数:
站在嘉陵江畔新政镇的时空坐标上回望,仪陇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,如同欣赏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。在二十年风雨兼程的探索和实践中,仪陇县始终顺势而为、应时而动,书写了仪陇“非凡二十年”成就。仪陇实现全方位蝶变:新政从泥泞街巷蜕变为“国家园林县城”,工业从“荒原”崛起为产业集群,教育医疗从落后迈向现代化,城市建成区、常住人口大幅增长,企业与民生共发展,让市民切实享受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红利。
今年50岁的黄天伦,是地道的新政人。他出生于此,工作于此,既是县城建设的参与者,更是发展的见证者,二十年来新政的每一处变化,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。
老城片区居民集中居住,街巷狭窄,基础设施简陋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是当时生活的线年,听闻县城将搬迁至新政,在老县城金城上班的黄天伦兴奋不已,当即回到新政开办小超市,开启了与新县城共成长的旅程。
“当时老城突然热闹起来,单位、企业、人员纷纷涌入,租房需求激增,小饭馆接连开张,生意格外红火。”这股活力让他坚信:“一场真正的变革要开始了。”新政有着1400年的历史,再度成为县城所在地,正是涅槃重生的契机。
随之而来的是道路拓宽、新房兴建,乡镇模样渐渐褪去,城市雏形日益清晰。二十年间,新县城骨架不断拉大,品质持续提升。如今嘉陵江三桥即将通车,高铁站建成投用,“上下二坝”与老城区连成一片,人们的活动半径从1平方公里拓展至十几平方公里。2005年至2025年,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大到21平方公里,“一江两片、拥江发展”的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格局逐步成型。
宏德大道、琳琅大道完成“标美化”改造,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,新政老城“修旧如旧”延续文脉;河东主城区与河西工业集中区协同发展,城市活力持续迸发。最让黄天伦自豪的是宜居环境的巨变:城区建成六个特色公园,德园保留山水本色又融入现代科技,秀水长滩公园成为“城市会客厅”,“人在画中游”成了市民生活日常。
文化设施同样日趋完善,文化馆、剪纸艺术馆等场馆相继建成,群众文化生活愈发丰富。城市吸引力直观体现在人口增长上——常住人口从2005年的2万增至2025年的18.1万人。仪陇先后摘得“国家园林县城”“中国十佳宜居县”等桂冠,在嘉陵江畔绘就了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2.0版画卷。
黄天伦的奋斗史,正是仪陇发展的温暖注脚。如今站在嘉陵江边,他对未来满怀信心。未来,仪陇将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提升,发展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,在红色热土上续写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新篇章。
9月26日,仪陇县经济开发区内,宽阔道路纵横交错,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,车间里机器轰鸣,工人们忙碌不停。仪陇县中味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,辣椒酱、榨菜丝等产品从生产线涌向包装车间,总经理罗玉平坦言:“满负荷生产仍难满足市场需求。”
时间回溯至2006年,新县城刚搬迁,工业基础近乎空白,如今的开发区还是一片农田。浙江中味集团因对口帮扶情谊,率先响应产业转移号召,2004年考察、2006年签约、2008年投产,为仪陇工业埋下第一颗“希望的种子”。
立足农业大县缺乏主导产业的现状,中味食品创新采用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以“四统一”方式为农户提供扶持,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。18年来,企业累计投资8000万元,占地128亩,建成6条现代化生产线万亩辣椒基地,获评“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”,成为仪陇工业从无到强的缩影。
“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。”罗玉平回忆,从厂房选址到用工保障,政府全程“一条龙”服务,还助力搭建农企联动机制。扎根近20年,他亲历了仪陇工业从“空白”到“配套完善”、从“分散”到“集群”、从“重数量”到“重质量”的三大转变。
这一蝶变源于“工业强县”战略的持续发力。仪陇县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,通过定向补链,锚定机械制造与新能源领域,补全毛坯成型等工艺,完善锂电池配套,推动产业本地化、链条化。构建“一区两园”格局,按“七通一平”标准建厂房、完善物流与便民设施,清理闲置用地,提升园区承载能力。
招商服务从粗放转向精准,锚定“一主一特”体系,通过蹲点招商、以商招商等方式,绘制“三图一单”靶向引进项目,建立“双秘书”机制全程服务。同时前瞻布局低空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,推动产业升级。
20年来,仪陇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:产业格局从分散到集群,发展模式从粗放到精准,承载能力从空白到完善。如今,县域工业“筋骨”强健,正成为经济腾飞的核心引擎。
求学、就医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大事。县城搬迁二十年来,仪陇在这两大领域持续发力,实现了事业发展的质的飞跃。两位深耕一线的工作者,见证了这份蝶变。
9月25日,仪陇县清源小学内,崭新的校园里书声琅琅。这所今年启用的新学校,是第四轮教育扩容工程的成果,可设36个教学班,提供1800个学位,目前已接收840名学生,有效缓解了周边求学压力。
校长王培文深耕仪陇教育26年,对变化感慨万千。“2005年在果山小学,教学全靠黑板粉笔,录音机轮流用,幻灯机已是最先进设备。”如今,清源小学每个教室都有智慧黑板,可触屏投屏、展示作业,15盏护眼灯守护视力,教学条件天翻地覆。
随着教育资源整合,果山小学已并入城北小学。曾经“摸黑步行90分钟上学、自带饭盒蒸饭”的日子一去不返,现代化食堂让学生就餐无忧。家长的期待也从“只求成绩好”变为“关注全面发展”。学校开辟楼顶劳动实践基地,让学生体验种植乐趣,还吸纳学生创意参与校园建设,赢得广泛认可。
在仪陇县人民医院工作30余年的神经外科副主任护师杨玲,对医疗发展感触颇深。“20年前,神经外科与普外科合并,仅10名医护人员;现在单独成科,近30名医护人员中还有1名博士、3名硕士。”
2006年医院搬迁时,仅有29个科室、342名医护人员,年门急诊14.7万人次;2024年,仪陇县总医院医疗中心院区已设66个科室,2166名医护,人员年门急诊达99.4万人次。这得益于2024年县域医疗资源整合——依托县人民医院,融合多家医疗机构组建总医院,形成“1+5+N”服务体系,覆盖医疗中心、中医院等5个院区。
技术能力大幅提升,神经外科如今可独立完成颅内造影、肿瘤切除等手术,“以前要去南充、成都医院医治的大病,现在不出县就能治,效果堪比省市医院。”杨玲说,医院与华西医院等建立对口支援,专家定期指导,医护技术快速成长。
医疗升级让患者切实受益。立山镇李婆婆的动脉瘤切除手术,仅花费6.8万元,远低于家属准备的20万元。县内治疗不仅费用更低,还节省了交通食宿成本。同时,群众健康意识增强,神经外科年接诊量从500人增至1200人,脑动脉瘤等病症早发现早治疗,康复效果显著提升。
教育医疗的进步,让群众幸福感倍增。未来,仪陇将持续优化教育资源,推动数智赋能;探索医改路径,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,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。